作者:梁冬
好为人徒,是小梁对自己这些年,一个最重要的定义。也许定义本身没有意义,但是它却让我充满了无限的自由。因为当你带着一个做学生的心态,去拜访不同领域里的优秀人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读人比读书有趣多了。
前段时间,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帮我约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老师——于晓非,他在喜马拉雅讲《金刚经》。
一直以来,我们对《金刚经》都有一种既近又远的很复杂的心态,空性,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等等,这些词汇好像也能够脱口而出,但其实我们是门外汉。
而于晓非老师,对《金刚经》研究了很多年,并且喜欢他的听众有很多,口碑很好。所以有一天,我在喜马拉雅和于老师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很想和同学们分享。
01
我命在我不在天
于老师本科是在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系,研究学习宇宙学。这是一门硬科学,但是为什么他后来却成为了一位研习佛法的人呢?
他跟我说由于种种机缘,他在很小的时候,大概是80年代左右,碰见过一些老先生。他们基本上都80岁左右,上个世纪初出生的人,经历了民国,经历了解放战争,经历了抗战,经历了建国以后种种的历史变迁。
于晓非老师跟我分享说,他曾经有一次见到一位老先生,那位老先生家里面有两本书,其中一本书是《周易参同契》,另外一本叫什么名字已经忘记了。老先生当时由于害怕这两本书因为种种原因丢失,所以就把这些古书抄成了巴掌那么大的一本小书,用极小极小的字,密密麻麻地抄下来。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于晓非老师看到了。
他在里面看到了一句话,是引述《抱朴子》所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我以前也听过,但是这句话对于年轻的于晓非老师来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由此而界定,不能改变生命的知识,都不是真知识。人生除了生老病死以外,都不是事儿,而生命是可以被改变的。
他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易经和命理学,后来潜心研究中西方哲学和佛学,并且用自己的闻、思、修来印证。他不是把它当做职业,而是把它当做一个乐趣。
02
我们每个人都避不开的一个思考
他一上来就跟我讨论了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做评判,但是你必须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生命观。
一种叫“一世说”,就是你在出生以前你不存在,死了以后也不存在,你就活这一辈子,大梦三万多天。这是“一世说”的观点。
还有一种叫“两世说”,就是人死了之后,你有可能接受某种审判,上天堂、下地狱,在阴间有阎王爷。有这种观点的人,多少对于他在当下此生做的事情,拥有某一种前置性判断——“这事儿我应不应该做,做了之后会怎么样”等等。
还有一种世界观叫“三世说”,就是在这一世之前,你有很多世。在这一世之后,你也会活很多辈子,甚至不一定以人的方式存在。如果用古印度的宗教学说叫“三世六道轮回”。
他说,当我在介绍这三种世界观的时候,并没有建议你必须选择哪种,我也没有认为哪一种更好或者是更不好,我们只是需要知道这个地球上所谓的人生观、世界观、生命观大致是有这三种分别的。
作为一个人,你这一辈子无论如何,都避不开对这件事情的思考和选择。只不过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这当中是有分别的,你也因此是需要做出选择的。
为什么?
因为有了不同的生命观之后,你对于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有了某种的敬畏或者是坦然。所以你需要去面对这个问题。
03
什么是空性?什么是“无我”?
当他把这个问题抛给我的时候,我是愕然的。因为我发现我大概知道,但是从来没有决定。某些时候需要不顾后果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世说”。
某些时候面对生命种种不可思议的时候,我选择了“三世说”。这辈子碰见谁,跟谁结婚,跟谁在一起工作,做了什么事情,大概总是有原因的吧。我能碰到那么多老师,大概也是有原因的吧。有些时候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也会相信“两世说”,也许以后可以因此做出不同的去向。
在我混沌错愕之际,于晓非老师跟我探讨了佛学的起源,他讲到了空性。
他说很多人都在讲空性,不过如果用佛陀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例子,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无我”。
譬如说,这个地球上本来是没有汽车的,你把不同地方生产的轮胎、玻璃、方向盘、油门、电路、发动机、皮沙发,拼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车”的东西,用英文叫“car”。
但是它只是组合,它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而组成它的每一个零件,又是从不同的地方,从铁矿石,从橡胶树里面过来的。然后橡胶树里的胶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只是一颗种子在土壤里长着,长成了一棵橡胶树,人们经过采胶,然后经过一系列工业化的制作,中间因缘际会(我们称之为‘因缘和合’),一个所谓的车就成型了。你可以叫它车,你也可以不叫它车,所以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究其根本,是没有本来的。一个所谓的车,甚至这个车的名字也是我们人赋予上去的,所以既无我,又无明。
这些道理小梁以前也听过,但是当我听到他用这么贴近生活的例子去讲的时候,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自由感。我突然想到,如果没有所谓的那一个本质的我,那么请问我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04
解决烦恼的终极办法是什么?
在佛陀出现之前,地球上已经有“六道轮回”之说,也有生命皆苦之说,也就是诸漏皆苦。佛陀最独特的贡献就是,他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解脱苦?如何解脱生活中的烦恼?而解决烦恼的终极方法,就是把烦恼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就是我在烦恼的那个“我”,给否定掉了。
这听起来好像特别抽象,但同时好像也为每一天奋斗着买房买车,为子女教育焦虑,为国运担忧,为中美贸易战焦虑的我们,带来了一种别样视角。我们可以身处这样一个非常真实的游戏世界之中,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大幻象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因此获得某种心理的解脱。
道理我以前听过,但是我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为什么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仍然无法控制焦虑呢?这是我和晓非老师一直探讨的话题。
也许焦虑它本身仅仅是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叫做“业”。
我们习惯了焦虑。对于一个习惯焦虑的人来说,哪怕他今天已经美梦成真,大概一分钟以后,他还是会焦虑,因为新的烦恼、新的梦想就会产生。到底这个梦想如何实现,能不能实现,仍然构成了我们的烦恼。所以原来烦恼只不过是我们烦恼的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烦恼本身。
你就会慢慢地产生一种习惯,说“那好,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是不是要用新的习惯(哪怕这个习惯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幻象)来覆盖旧的习惯?”
新的习惯是什么呢?新的习惯是习惯性地傻笑吗?是习惯性地不以为然吗?也许这都不够究竟。也许新的习惯就是一件事——培养看着自己各种习性和念头生和灭的习惯。
你学会面对,直勾勾地看着它,看着这个习惯出现。
05
人生当如“观电影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你把这四句话竖着写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最下面那一行字打横来念,就叫“观电影法”。
作为一个曾经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电影剪辑、电视编辑的同学来说,我们对这个方法是很熟悉的。
拿出一个电影片段,你去看它是如何被一个又一个的镜头连接在一起的,你看到它的声音轨道是如何铺满音乐,如何插入人声,插入音响乒乒乓乓的声音,如何借由镜头的切换,来制造一种综合的情绪的。
如果你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看见这一些被解构的片段;看见自己作为一个看电影的人,情绪的起落;甚至你能看到导演在拍摄和剪辑制作这部电影的背后,对于你的情绪的揣摩与设计……你会突然产生一种抽离感,你不再被这部电影的情绪所绑架,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比喻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我们学会了看自己的生活,就像看电影一样,灯一亮,一个人说电影结束了,你会获得一种有趣的解脱感。
如果你反复练习,进入电影院学习看电影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小朋友被电影吓得不敢看,钻到你怀里,你会怎么对他说?你会拍拍他的肩膀和背说:“没事的,这段片段很快就会过去,都是假的。”
如果你怀着这种大人对孩子说话的情景,把它他带入到来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时,你就变成了一个觉者,一个在电影的梦幻当中还保持清醒的人。
06
人生能够过得没有不快乐,就已经很好了
也许你将不再从电影当中获得快乐,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不再被电影的情节所摧毁。你的悲伤、恐惧、愤怒也没有那么强烈。关键是人生这部大电影,总体来说对许多人不是喜剧,它充其量是部纪录片,或者很多时候是悲剧。如果你拥有了这种抽离感,你在看悲剧的时候,在看恐怖片的时候,自由、安全、放松全部都会升起。
当我们真的开始练习这样的状态的时候,或者当我们决定要开始这个练习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你的人生可能没有太多的快乐了,但是也会少了很多的不快乐。
我在和于晓非老师聊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想到了钦哲仁波切写的一本书,名字叫做《不是为了快乐》。是啊,也许快乐不那么重要,人生能够过得没有不快乐已经很好了。
很多人说,这样有意思吗?这么佛系,活着还有什么劲呢?你没有体会过,你怎么知道没劲呢?就像一个好的电影导演,去看别的电影导演拍的戏,里面的主人公长的跟自己一样,或者是自己演的。你作为一个导演和编剧,又同时作为一个观众,看着自己所主演的电影,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趣味?这其中,不是用快乐和不快乐这样的字眼能够形容的。
对于小梁来说,每一次当我看见《生命·觉者》里那个装模装样,在做访谈的主持人提问、傻笑、做思考状时,我都会有一种悠悠的默契。我既了解他,又知道他,同时还知道我不是他。这一种的状态,很值得体验。
07
作为一个有思考力、有体悟力、有洞察力的人去活着
在新一期的太安私塾课堂上,我会和大家一起看一些电影,和大家一起去练习这种“观电影法”,也会和大家分享种种的心态和快乐。
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也想请于晓非老师来做我们的客座讲师教授,和我们一起用最精妙的方式讲完《金刚经》或者《楞伽经》,或者是其他的经书。
我们会发现说:“哦,原来在两千多年前,曾经在中国的西南部,在印度和尼泊尔交界的地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曾经对这个宇宙,对自己的心理、对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和这个宇宙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如此精妙的分析与思考。”
当我们知道曾经有人在思想上到达过这样的高度时,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学习的冲动,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还有好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去做的感觉。
你会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一辈子,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有思考力、有体悟力、有洞察力的人去活着,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这个旅程你期待好去展开了吗?
这是你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唯一方法。
上一条: 让身边的人喜欢你,这些干货可以了解一下
下一条: 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