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在徐老师处第六次实习,确实也是时候做一个回顾跟总结了。
记得第一次实习的时候,我跟徐老师就表达了,我对于人本和焦点的爱恨情仇。在我最初接触心理学,完全没有深入的了解各种理论,只于普通心理学中对各位大神有初步印象的时候,有人问我喜欢哪个流派,我说我喜欢人本,喜欢罗杰斯。后来学校根据专业方向为我们选择了后现代的短期焦点来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对这个聚焦资源和解决的思维方式是真心惊叹,也是真心崇拜。受讲焦点的老师影响,那时候是懒得去提精神分析的。总感觉那是上世纪的落后的方法,漫长而复杂,完全不符合现代人对高效的追求。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磕磕绊绊的探索。过程很曲折,也很让人沮丧。我听了好多老师讲的课,看了很多书,却发现自己还是看不到资源,说不出赞美,问不出奇迹。所以第一次见徐老师时,我说我是一个没有感受力的人,我希望这40小时的实习至少能告诉我,我适不适合这条路。
然后发生一些事情,让我开始跟自己和解。当我愿意去接纳自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我最常告诉自己,我不怕有问题,我只怕不知道是什么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帮助我去找自己的不足,去分析解释,之后的解决之道似乎水到渠成。我注重内省,长于理论。而那看似简单,不找原因,直接看解决方法的短期焦点,那是我自己根本都做不到也从来没有从中获益的美丽的天边彩虹,我都摸不到,我如何去帮助别人看到这些东西?
我是如此的向往那些自己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我太想成为那个不一样的人了,我在贬低精神分析,就像我在贬低自己。而感受力和信心的回归从是我接受自己开始。好吧,我承认,跟徐老师不一样,我在学习动力性的治疗。
所以相比而言,实习时我会比较喜欢跟大家一起就具体的案例进行揣摩,而不是跟老师一对一的探讨理论和思想。所收获到的,又似乎不全是所练习的内容。
就像昨天,徐老师突然问,你们听到其它同学的观点了吗?突然很尴尬的意识到,在温和的接纳的外表之下,仍然是那个想要证明自己的小人儿,快速的转动思维在排斥其它的声音,所以在那个时刻,只有“我”,然而他人的观点和角度又总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影响。我羡慕艳巍的大气和鸿乘的自信,我喜欢佳玲的温柔,我看到凯月抱着沙发靠垫就很开心,包括新加入的伙伴晓明身上的那种执着也很让我感叹。
我觉得在这种人际之间的互动中去感受心理咨询,然后感受自己,是比练习书本上的内容更加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还能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移情和投射。我会觉得可能是我们这群心怀热情和向往的、成长中的咨询师在一起时,彼此交流不同的声音和想法,就会给他人以支持和力量。
一直没有提徐老师的作用,是因为会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个“修行看个人的”行当,徐老师稳稳的担当着定海神针之效,稳稳的坐在一边,适时地反馈跟提醒,我觉得,这样真的很好。
记得上一次实习,艳巍说,动动我觉得你可以做咨询模拟了。我说,我不行。但昨天的实习之后,我感觉,I am ready!
所以,小伙伴们,下周见!
上一条: 招收实习心理咨询师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关推荐